據聯合報系報導,財政部下令調整縣市不動產評價委員組織結構,未來建商與營造業者不再具有評價參與權,以免有利益衝突。也就是說,以後各縣市的不動產評價委員會委員,就只能讓官方、學者,或是專業人員出任;當然,這項改變引來不動產業者大力批判,而學界則多持正向聲音。
一般民眾對於「不動產評價委員會」所知甚少;但這個委員會的影響力卻很廣大,因為您每年所繳的房屋稅、地價稅,以及賣房子時所繳的土增稅,繳納稅金的稅基制定標準、每年要繳多少錢,都是不動產評價委員會說了算,重要性可見一斑。
在以往,各縣市不動產評價委員會中,通常建築開發與營造業者至少各有一個席次,參與房屋標準單價、公告地價與公告現值的評定事務。
不過,曾有學者批評,我國房地產評定價值與市價行情有極大落差,是肇因於「不動產評價委員會」所評定調漲的不動產價值,遠低於市價漲幅,所以存在炒作、節稅空間。因為不動產評價委員會長年失職,造成不動產亂象,而委員會中竟然有業界代表,便把過錯歸咎到業者身上。
但不動產評價委員會占據最多席次的,反而是官方和學界代表,如果真要怪起來,官方和學界代表不也都有份?而在不動產評價委員會中,又只有官方代表才具有決策力,才能拍板定案房價單價要調多少、公告現值要漲幾%;若要深究稅基與市價差距過大的過失,病源就是官方。
那麼,為何各縣市政府都不想把地價稅、土增稅,乃至於去年底才由中央下放給地方的房屋標準單價調整權,將這些稅目的稅基大幅調漲,拉近與市場行情差不多?
原因在於,各地方政府稅收有限,而不動產賦稅又是地方稅收主要來源,所以都想炒作不動產、維持不動產榮景,才能有長期且穩定的稅收。因此,若是地價上漲30%,那土地公告現值可能只會小小漲個5%,長年累積下來,公告現值和市價的落差就越來越大,其中就有更大的炒作空間。
為什麼地方政府主導的「不動產評價委員會」長年來能這樣惡搞?關鍵就在於評價制定黑箱作業,價格怎麼評定、怎麼調、怎麼估價、調幾%的標準是什麼,都是自己關起門來說了算,沒有公開透明的評價方法,反正「一切大爺說了算!」
因此,即使不動產評價委員會排除業界代表,若評價作業制度不能透明化,陋習依然改不了,這種改革等於假改革,只是黑箱作業的成員換了,結果與過程還是如出一轍,什麼都沒改!